当前位置:主页 > 会展新闻

文化科技展会的发展分析



产业积累与产业推动

    目前,中国所有的综合性文化产业展会都是由政府主办的。实际上,举办此类综合性文化产业展会既是为了展示当地文化产业成果,也是为了提高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

    作为中国举办最早规模最大的综合性文化产业展会,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下称“深圳文博会”)背后是该市文化产业的雄厚实力和快速发展势头。深圳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总经理认为,正是当地文化产业的优势为深圳文博会提供了动力,深圳文博会巨大的平台效应也直接推动了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2004年深圳在全国率先确立“文化立市”的发展战略,深圳文博会应运而生,此时文化产业产值占该市GDP总值不到3%。举办过五届文博会后,2008年,这个数字已变为7%。

    与深圳文博会并肩入选文化部《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两大重点支持的综合性文化展会的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也异曲同工体现了北京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视。这从北京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可见一斑。从刚结束的第三届中国北京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论坛获悉,截至今年9月,北京市的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已有102万人;文化企业超过5万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近8000家,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13.7%。

    尽管展会对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作用巨大,但有些地方性会展政府角色过于明显,和国际通行做法有较大差异。据多次参加汉诺威、法兰克福书展等国际文化产业展会的汉王科技国际销售部总经理柳军介绍,国外展会中政府的角色很淡,大多扮演幕后推手的角色,在前台的还是专业化的运营公司。

    对各地争办文化产业展会的现象,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晓明研究员有自己的忧虑:“这种‘跑马圈地’容易造成文博会流于形式,且出现区域分割的现象。”

搭建交流平台任重道远

    综合性文化产业展会和其他产业的展会一样,最大的意义在于为产业的发展搭建好交流、交易平台。在这两项功能中,由于我国的综合性文化产业展会创立时间不长,所以,目前为产业提供交流平台的作用发挥得更多一些。

    温州正栩影视制作有限公司参加了2009义乌文博会,该公司制片主任汪项宏介绍,“参会一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新思路,另一方面让我们又找到了自己的目标客户及合作伙伴。”在该展会上,该公司达成了两项合作意向。

    某业内人士指出,现在展会有许多成交金额是虚构的,比如签署不需要履行的合同。对这个现象,叶建强坦率地表示,深圳文博会所公布的签约金额是实际交易的。同时,他解释了“意向成交额”的概念。由于文化产业的特殊性,大部分投资商对文化产业项目是分步骤投入的,会先签订意向合同。如第五届深圳文博会总成交额877.62亿元,其中意向金额679.26亿元,占总成交金额的77.4%。

    张晓明认为,当前综合性文化产业展会服务于产业的功能尚未释放,给供需双方带来的真正效果的统一的评价标准还没有。他建议,对展会的建设应建立一个评估指标以明确展会效益。叶建强则表示,建立投融资项目和产品贸易的评估和跟踪机制,是其公司自首届深圳文博会开始的一项工作。

未来的文博会走向

    一方面是中国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呼唤综合性文化展会的出现,另一方面则是众多的文化产业展会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此种背景下,文化产业展会的未来走向令人关注。

    政府角色的转换无疑最为重要。张晓明认为,大多数展会依靠行政指令实现,说明我国当前综合性文化产业展会的内生性市场机制还未能够实现良性循环。而叶建强则表示,我国文化产业依旧处于培育阶段,还无法离开政府的帮助。政府组团参展等做法,既保证水平和质量,同时也体现会展的权威。

    北京世纪东方通信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时光认为,文化产业展会应该明确承载两种作用:一是“追古”,让人们了解以前的文化产业情况,诸如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小人书的展出;二是“抚今”,让人们了解该产业的发展趋势。这样,既可以全面了解产业动态,又能挖掘新的产业增长点。

     《指导意见》提出,要重点发展专业化、特色化的文化展会。对此,时光认为,为避免同质化竞争,应明确展会的定位和目标。否则,只会让相关企业疲于奔命。宗芳认为,这就要求文化产业展会立足自身,培育品牌。比如义乌文博会依托全球知名的小商品市场,突出该类文化产品的交易,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张晓明认为,这就要求办展要专业化、市场化,使之更符合产业发展的规律。叶建强也认为,这既可以降低展会的承办成本,也有利于建立有效的运营机制。由深圳报业集团、广电集团和出版发行集团公司出资组建的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有限公司,就是专业化运营深圳文博会的。
   
   
政绩色彩过浓 企业交流不够 交易金额存疑

    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作为文化产品展示交易、推动文化消费和文化贸易的重要平台,综合性文化产业展会的发展日益受到政府和企业的重视,举办文化产业展会似已成为一种热潮。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的综合性文化展会已经超过20个。相较于国外同类展会,目前国内的综合性文化产业展会提供的交流并不充分。汪项宏建议,此类展会应增加更多同类企业。柳军认为,和国际同类着名展会的宣传效果相比,国内展会还没有足够的品牌价值,吸引不来足够的国际参展商。因此,不少国内文化企业才会不惜高额费用去海外参展。

    按实际举办情况看,每个月平均有一个以上的综合性文化产业展会。这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体现,还是地方政府政绩冲动下的又一形象工程?企业在这些展会中有何感受?未来的综合性文化产业展会又应该是怎样的?
   
    从这个角度说,展会引入的企业和观展人员尤为关键。据资料显示,2008年第四届西部文博会有1300多个企业参展,有26万人次进入展场;2009年第三届东北文博会则有800多个企业、约300万人参加。对此,汉王科技电纸书事业部市场总监樊朝柏建议,展会要遴选观众以利于交流交易。他说,在他参加过的某文博会上,有许多人是“看热闹”。中国电子学会文化创意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宗芳认为,部分文化产业展会甚至有卜卦的摊位,不利其长期发展。

    尽管凸显交流功能是当前文化产业展会的主流,但还是有许多人关注展会促成的交易,这也成为每个展会重要的发布内容。比如第四届西部文博会宣布成交58.77亿元,第三届东北文博会宣布成交330亿元。这些数据体现了展会的交易作用。

 

本文的版权归北京华展视际展览公司所有。如果您觉得本文不错,请告诉身边的朋友,或转载到论坛、百度知道、贴吧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篇文章来源于:http://www.orscape.com/information/84.html


北京华展视际展览公司,北京展览公司,北京展览展示公司